文藝回鄉: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初心
1987年,出生於新港的林懷民老師攜手雲門舞集返鄉公演。當時新港並無演藝廳,於是在新港國中活動中心演出,全校師生齊心合力籌備並舉辦了這場令人期待的演出,由此可見新港人的團結與想改變的力量。因為新港人知道:教育是細水長流的,演出結束後,林懷民捐出15萬讓新港成立基金會,致力於推動文化教育。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是「希望下一代不會變壞」,以藝文為起點,透過藝術文化的方式,讓大家欣賞到高品質的表演,同時帶給孩子們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內容,期望為新港的下一代提供更優質的教育。除了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努力,新港文教基金會也積極推閱讀推廣、環境綠美化、社區關懷、食農教育與國際交流,在地方發展中基金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共融共榮:基金會的長青秘訣
新港文教基金會已成立36年,引人矚目的是如此資深的基金會仍充滿了活力。董事長陳政鴻認為要歸功於鐵三角「董事會、秘書處、義工團」的運作模式。兩週一次的義工幹部會議,透過由下而上的方式,反應生活周遭的問題,凝聚共識,就可以一群人攜手去解決一個人做不了的事,大家「結乎行」,就可以無所畏懼向前走。董事會給予安定感、資源與建議,13位秘書進行縝密的規劃,而300多位的義工其實更如基金會的「頭家」,因為生活在這裡,才更有意圖去行動,而深厚的地方認同感和向心力,使基金會能一直蓬勃發展。
基金會長期運作的背後,人力和金錢是至關重要的元素。許多人都是透過學校的招生加入基金會,從小義工做起,一直當到老義工,也有許多人是參與活動後被深深吸引,就決定要加入,因為這些義工擁有著滿滿的向心力與責任感,許多活動才能成功舉辦。
面對世代交替,當年輕人在義工幹部會議中提出想法時,資深的義工也會分享三十多年來辦理活動的經驗,有助於減少大家跌倒的機會。如果長輩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年輕人也會虛心接受,如果年輕人的意見被長輩肯定了,他們會更有動力,形成共融共榮的良性互動。新港人面對公共議題,總是能坐下來好好溝通,取得共識,這也是基金會長青的原因。
小額募款是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之一,只要每月捐100元,就能成為新港文教基金會之友,今年基金會經過重新設計與排版,發行悠遊卡,與三四十家新港在地店家合作,透過購物優惠方式回饋給持卡者。這也讓新港之友在使用悠遊卡時更感自豪,除了榮譽感,也享受到實質的福利回饋。
維泰號:圖書教育的傳承
1997年,林懷民老師家族慷慨送給基金會一輛九人座的車,即第一代維泰號。維泰之名承襲自林懷民曾祖父林維朝和祖父林開泰的名字。當時,許多學校都沒有圖書館,許多小學離市區較遠,借書不易。為解決這個問題,基金會決定用維泰號將書送出去。
第一代的維泰號已在幾年前退休,與第二代維泰號中間有著3年的空窗期,但基金會深知圖書教育不能斷。於是,就用摩托車載著一箱箱的書籍,將書送至各個班級。目前的二代維泰號是林懷民老師的好朋友所捐贈的。在這個時代,每個學校都擁有自己的圖書館,因此維泰號會特意挑選小朋友喜愛的書籍,並定期舉行會議,共同選定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每次出勤,維泰號都有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隨行,老師們可能會說故事、拉小提琴、演懸絲偶,借此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當維泰號到學校時,小朋友也都會蜂擁而來。維泰號每月出勤12次,每個單位都很歡迎它的到來。不僅巡迴新港各小學和幼稚園,還包括長者據點。透過以圖畫為主的繪本與長輩分享,讓長輩們講出自己的人生故事,還能四處去與他人分享。
假日,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小朋友拿著茄芷袋前來基金會借書。看著袋子裡滿滿的書,小朋友很滿足,而看到這些孩子們如此熱衷閱讀,陳董事長也很感動。由此可見圖書教育在新港鄉做得相當成功。
夢想新港繪畫25年:時光走讀,百年新港
2023年,新港文教基金會「夢想新港繪畫」比賽邁入第25年, 除了在新港文化館展出外,這次更由在地藝術家蔡瑞妙的「妙妙學棠」為第二展場,蔡瑞妙擔任「說書人」,透過2場走讀,帶領參與者穿越時光回到85年前,走訪她的伯父─ 新港百歲人瑞的足跡,回顧他15歲時在「少年日記」中所紀錄的地方。
身為25年前「夢想新港繪畫」比賽國中組得獎者的執行長徐家瑋分享,透過這個比賽來啟發孩子對新港的想像,是一種讓孩子從小參與公共事務的方法,透過繪畫的形式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這才是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元素。期望透過這次的走讀活動,追朔這100年來,不同世代的新港年輕人對地方的想像。
這也是為何「夢想新港」展覽會延伸到妙妙學棠的原因。「少年日記」同樣是對地方的思考與紀錄,透過走讀,希望能深化大眾對新港發展脈絡的了解,使新港居民更加認識家鄉的人事物 ,也種下一顆種子在孩子們心中,希望能將新港的故事延續下去。
社區共好:新港生活
新港文教基金會歡迎外地的朋友前來參與活動,也非常熱於和他們分享新港事,但沒有過多資源可以再透過媒體大肆宣傳。陳董事長強調辦活動的目的在於呈現真實的生活,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是最重要的。希望透過基金會的活動與建設,讓當地居民享受溫馨、互相關懷的生活。
近年來,基金會屢獲殊榮,陳董事長將其視為對基金會努力的肯定,但不會汲汲營營地追求這些獎項。對基金會而言,照顧當地人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讓孩子們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以及了解在地的人物典範並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基金會所舉辦的藝文活動早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新港鄉居民的生活,民眾都非常熱衷參與基金會的事務,許多家庭都是舉家來當義工,大家都非常期待基金會舉辦活動,也渴望能為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即便是離家的新港人,也會特地返鄉參與,使活動成為家庭、社區的共同體驗。
不只是在地人,基金會的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青年義工,徐執行長分享,年輕人做事喜歡呼朋引伴,而在參與過程中,很多人都可以找到自我認同與價值。就像陳董事長曾經說過的「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雖然「利用」一詞較負面,但當我們可以「被利用」,也代表著我們有價值存在,參與這些活動的目的不在於為自己好,而是為了整個環境共同奮鬥,共創美好。
奉獻與轉變:新港文教基金會領袖的使命
陳董事長的家人全都是基金會的成員,當初他接任董事長時,深知自己肩負重任。在擔任董事長期間,他深刻體會到「公爾忘私」的真諦,陳董事長認為這段時間會是他很有回憶很有價值的一段日子。
徐執行長從小就擔任基金會的義工,因為在這裡長大,也對這個地方有著更多的期待與想像。徐執行長發現從義工變成秘書是一個很大的身分轉換。雖然秘書需要處理一些瑣碎的行政事務,但身處在董事和義工之間的這個角色,能夠以更長遠的視野和更宏觀的角度來創造更大的力量,從而改變整個地方。
不管時空如何變遷,新港文教基金會始終秉持著不變的初衷 ─ 為社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長期以來,基金會致力於社區創生與教育工作,透過與地方各產業合作,讓留鄉青年或返鄉青年找到可以安生立命的地方。透過與時俱進的方式讓新港這片土地充滿著安心與溫馨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