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探索城事」,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標語,結束整趟走讀之旅後,若是旁人問起我心中有何感想,那麼我認為這就是最簡明扼要、貫穿我所有心得的一句話了。本次有幸收到蕭至惠老師的邀請,讓我以「嘉義在地人」的身分、以從小在這座小而美的城市長大的居民的角度,去觀看並感受嘉義市的容貌,順應著《華麗計程車行》開播的熱潮,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從熱鬧的大街走入靜謐的小巷,彷彿穿越時空般,我們回到了過去那個年代,以嘉義火車站後站為起點,正式開啟這趟走讀嘉義之旅。
計程車的日常
還記得我小學時拜讀過《嘉義小旅行》後,便產生想要更近一步瞭解這座城市的念頭,從隱藏於巷弄中的美食小吃,到嘉義市輝煌的歷史故事,就這樣由淺入深的探索,而本次引領我們走進嘉義市歷史隧道的導遊便是《嘉義小旅行》的作者─陳俊文老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嘉義火車站後站排班的一整排黃色計程車,以往當我進出火車站時,計程車對我而言就僅僅只是接送乘客、乘車費用較為高昂的交通工具,然而當我看過《華麗計程車行》後,戲劇中的董ㄟ阿三哥和董娘夫妻倆靠著一間「華麗計程車行」把兩個兒子養大,我印象中的計程車再也不是因為膚淺的理由而存在,它是許多人用來養家餬口的維生工具,是讓他們三餐得以溫飽的關鍵。
「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
司機的私房美食
沿著計程車排班站往周圍發散,我們經過一間餐廳,它並非網路上人人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也沒有明顯的招牌,低調的連我這個已經來過後站不下百次的嘉義在地人都未曾注意,如此不起眼的一間餐廳卻是計程車司機們心目中的私房美食,也許它是運將們辛勤工作一整天後,用來安頓疲憊身心的落腳處吧!原來生活裡處處是驚喜,只是缺乏我們去發現,我決定以後要多多利用空閒時刻,穿梭於嘉義市的大街小巷,發掘更多隱藏版的寶藏,懷抱著讚嘆的心情,下一站我們往小澎湖聚落前進。
島內移民見證
進入小澎湖聚落後,我便被靜謐的環境氛圍吸引,老舊的木造房屋、淡藍色或白色外觀的鐵皮、已呈現斑駁的鐵窗框,屋外受著陽光曝曬的衣服隨風搖曳的樣子,這裡有著市井小民生活的縮影,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嬤家所在的那條巷子,也如此般樸實無華,卻是銘記於我心底的光景。當初澎湖居民搬遷於此,因而得名「小澎湖」,聚落裡的巷子時而寬、時而窄、時而需要我們俯身才能通過,途中還有熱情的居民向我們打招呼,令人倍感親切,就像是我們已融入了這個聚落。除了居民的住宅,這裡也有營業用的店面,坐落於小澎湖聚落內的一間洗髮店,當你細細觀察店家貼於門口的價目表,就會發現洗髮、護髮、燙髮,每一個項目都是相當親民的銅板價,據說這間店當時在那個區域幾乎是無人不曉,甚至還有護理師工作到一半跑來洗頭,洗完頭後又立刻回到工作崗位,我想,這裡不只是洗髮,更重要的是為人洗去煩憂、洗去在世俗間沾染的塵埃吧!時代演進,現在街上遍佈著各式各樣的美容美髮店,但這間洗髮店卻是捨下富麗堂皇的表面,僅保有最純粹、最原始的樣貌,以及當時開店的初心,真可謂世間少有啊!
回歸童年快樂本質
隨著陳俊文老師細心的引導與解說,一行人走到小澎湖聚落的尾聲,我們終於瞧見了今日的重頭戲之一,《華麗計程車行》拍攝場景的雜貨店。當初戲劇開播前在網路上流傳的劇照,劇中角色們坐在雜貨店前吃著枝仔冰,這樣「接地氣」的場景在我腦海裡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按圖索驥,我也來到這個地方朝聖了一回。我回憶裡的雜貨店,賣零食、賣飲料,賣琳瑯滿目的小玩意兒,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雖然沒有擺滿流行商品的貨架,也沒有舒適的冷氣,但我仍然喜歡雜貨店,它帶給我的歡樂是現代的便利商店、大賣場等無法取代的,此次在小澎湖聚落裡與我相遇的這間雜貨店,帶我回到了童年時期,也看到了那個天真純樸的小時候的自己。另外,也謝謝陳老師非常慷慨地自掏腰包請大家喝飲料,一瓶涼水嚥下喉頭,讓行走於炎熱路程的我們頓時暑氣全消。
嘉義鐵道發展歷史
結束小澎湖聚落的探索之旅後,我們來到嘉義的轉車台,它主要用於火車頭或車廂轉向調度使用,或用來切換維修線等之用途。我們今日所見的嘉義車站轉車台遺構,為縱貫線鐵路明治41年(西元1908年)通車興建,擁有116年歷史的它,曾讓政府陷入一陣「是否要遷址」的拉扯之中,文化資產的保存從來都不容易,但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的過去,它能證明歷史是如何一步一步演進,如同嘉義市長黃敏惠所言:建設讓城市巨大,但文化更讓城市偉大。最終政府決定將它現地保留,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嘉義地區鐵道發展的黃金歲月。
送往迎來的日常痕跡
接下來,走上空橋,於高處俯視的鐵道風光盡收於我眼底,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抵達嘉義火車站前站。嘉義火車站是這座城市與外界連結的門戶,1933年車站改建,使用鋼骨和鋼筋水泥結構,打造「折衷主義」建築風格,被譽為「全島第一摩登車站」。2021年台灣設計展在嘉義舉辦,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本埠設計,透過「減法設計」,化繁為簡,讓火車站復歸簡約。每當我要出遠門,這裡都是我行程中的第一站與最後一站,也時常能看到外地的旅客在此停下匆忙的腳步、拍照留念,而近年來「光環境設計」的完成,更讓夜晚的火車站在暖燈映照下,增添一股靜謐優雅的氛圍。
而後我們在火車站周邊的嘉義之心城市願景館聽聽《華麗計程車行》的故事,稍作休息後便起身前往搭乘計程車,對於大學選擇留在家鄉深造、平時也不常出遠門的我,其實少有搭乘計程車的機會,所以這次的經驗實屬難得。搭配計程車司機們專用的APP,聽一聽在他們業界裡的特殊用語,也將自己帶入《華麗計程車行》的情境中,我覺得更能體會運將們平日工作時的感受了!
溫暖懷舊的場所
走讀嘉義之旅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嘉義市國華杏福檜樂福利協會巷弄長照站,這裡同為《華麗計程車行》的取景地,車行運將在此有不少溫馨逗趣互動,讓劇迷們留下深刻印象。當我踏入國華里杏福檜樂福利協會的瞬間,地上的紅綠白相間瓷磚所帶來的復古感,隨即向我迎面而來。據說當時透過陳俊文老師的介紹,讓劇組看見這棟超過60年歷史、由檜木建成的老屋;拍攝期間,劇組以搭景重現這棟老屋質樸、溫暖的氣息,隨著劇集熱播,原先只有長輩共餐的據點,也成為熱門打卡景點。
我所知道的嘉義市
兩小時的行程結束了,催人的時間裡,卻圍繞著這座城市過往的年代氛圍,令人沉醉於其中,愜意而顯得漫長。旅途中有一位來賓在得知我是在地人後,便問了我一句:「你覺得嘉義市有什麼變化嗎?」時流若水,洗蝕人事,我覺得嘉義市變了,但也沒變,變的是原本的農田現在已是一幢幢的房屋,變的是老舊的建築如今已以嶄新的樣貌矗立在眾人眼前;不變的是嘉義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在地居民的人情味。
對我而言,嘉義市是一座同時結合新與舊的文化與概念、兼容並蓄的城市。從幼稚園到大學,經過二十載的四季更迭,我早已與嘉義市締結了一種無法割捨的情誼,這裡是我的家鄉,是我最愛的城市,這一趟旅程讓我對於計程車行業產生了不同的想法,也重新認識嘉義市,熟悉的環境裡卻參雜著某些陌生的氣息,原來還有那麼多地方等著我去發掘,此外更讓我再次細數了珍藏於心中的美好回憶。「在城市探索城事」,以這句話當作開頭,也以這句話做結尾,我們為此趟的走讀嘉義之旅畫下一個休止符,但我將繼續以我的歷程書寫,我與嘉義市之間的故事未完待續。
心得後記:
旅行─對年輕人是教育,對年齡較大的人是經驗,是遊人心中的一畝田,可以種花、種樹、種春風。這趟臨時受邀的走讀之旅看似隨意,在我心中卻意義非凡,對於「如何向他人行銷自己的家鄉」,我想我已經找到了一些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