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訪、編輯:得凱 / 美編:芷琳
提到嘉義,你會想到什麼?是香氣四溢的雞肉飯、巷弄裡的咖啡廳,還是設施齊全的城市公園?這座城市,你看見的面貌有幾種?原來,打開嘉義的方式不只一種!
本期OM news團隊特別邀請平凡製作studio ordinary《+1+1+1》雜誌的執行編輯——吳倢妤,從第一期「體驗嘉義的 29 種方式」、第二期「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到第三期「回到原點,重新看見嘉義」,帶我們回顧三期刊物的創作足跡。訪談中,她不只帶我們走過《+1+1+1》的製作歷程,也分享了自己如何透過一次次的企劃中,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為何是《+1+1+1》?嘉義市政府 X 平凡製作studio ordinary
《+1+1+1》源自「+1+1+1=嘉義式」的企劃概念,是嘉義市政府攜手平凡製作合作推出的地方刊物。透過三個「+1」設定每期的三個大主題,並以在地觀點交織外地視角,引領讀者深度探索嘉義的多元面貌與文化紋理。
雖然倢妤並非土生土長的嘉義人,但每次策劃《+1+1+1》的過程,都讓她像是重新挖掘與認識這座城市——從咖啡店老闆、NGO組織到地方創生團隊,在一次次訪談與接觸中建立起與嘉義更深的精神連結。
與不同創作者的合作,也讓她重新理解城市的可能性。例如第二期封面邀請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掌鏡,在他的視角下,嘉義公園與嘉義市立美術館等特色景點被捕捉出截然不同的光影與氛圍。她讚嘆道:「原來,嘉義的地標還可以這樣被詮釋!」
《+1+1+1》——一本獨一無二的「生活風格雜誌」
倢妤說:「我們希望讓大家慢下來閱讀雜誌,細細感受嘉義帶給我們的慢節奏,以及嘉義獨有的城市調性。」雜誌以開門頁為引,搭配精緻的圖文比例與留白,引導讀者循著一種「慢速沉浸」的方式,慢慢的進入嘉義的城市風景,也慢慢的去認識嘉義這座城市。
舉例而言,在第二期的《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中,團隊邀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的張坤城副教授介紹生態特色,同時找出嘉義特有植物的象徵,再透過插畫家細膩的筆觸詮釋這些物種及其意象讓大家了解。此外,團隊還企劃單元教讀者製作植物標本。倢妤提到:「我們不只是想讓讀者認識嘉義,還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實作,更希望這份體驗成果能留在他們的生命中。」
地方誌百花齊放,《+1+1+1》希望成為更豐富的載體
在地方雜誌蓬勃發展的當下,《+1+1+1》也努力長出自己獨特的樣貌。倢妤道:「《+1+1+1》這本雜誌其實是從創意企畫「+1+1+1=嘉義式」延伸而來的。」但團隊很快意識到,這本刊物不該只是記錄完成了什麼,而是希望它能夠承載更多關於嘉義的日常精神、生活風格與文化紋理,成為嘉義市豐富的城市載體。因此,團隊針對每個主題重新解構,透過多元觀點與表達形式,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與感受其內涵。
談及《+1+1+1》的特別之處,不只在於它深耕在地,也在於它善於引入外部視角。透過在地團隊與外地創作者的合作,融合出雙重觀點,再藉由多元的影像風格與敘事手法,傳遞這座城市的魅力與本質。
倢妤說:「我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地方誌,更像是一份屬於嘉義的生活與旅遊提案。」希望《+1+1+1》不只能成為代表嘉義的生活雜誌,同時也能成為旅人們來嘉義的旅遊提案,讓在地人對嘉義有認同感,也讓外地人對嘉義這座城市產生好奇。
可被觸摸的閱讀細節
「我們希望讓讀者感受到嘉義的『鬆』。」倢妤表示《+1+1+1》在細節上充滿講究,從尺寸、排版、紙張選用到裝幀設計,都跳脫出傳統政府合作出版物的常規。
團隊巧妙運用不同紙質區分主題,展現十足巧思。封面選用台灣研發的輕塗美術紙「凝雪映畫」,不僅具備優異的顯色與還原度,也保有自然手感,讓整體質地更為溫潤。內文與活動成果紀錄則分別搭配不同紙張材質,讓讀者在翻頁之間,透過觸感清晰感知內容轉換,為閱讀增添層次與溫度。
「在排版上,我們希望營造更舒服的閱讀空間。」她接著補充。翻閱內頁可以發現,圖片與文字之間保有適當留白,視覺元素也經過精心安排,引導讀者在節奏中慢下來,好好體會每一段文字與畫面背後的意涵。
與夥伴共創的語言
「從企劃核心出發,再去思考合作夥伴擅長的語言會更適合。」倢妤說。根據每期主題,會邀請風格與調性契合的創作者參與各單元製作。在第三期中,他們邀請與嘉義淵源深厚的藝術家——亞洲首位獲波隆納國際插畫首獎的鄒駿昇操刀封面插畫。「不只是文字,從插畫、攝影到設計都是我們希望與讀者溝通的語彙。」倢妤補充道。鄒駿昇非常擅長以自己的語言來呈現出獨樹一格的作品,他將嘉義市噴水圓環融合歷史記憶與個人感受,創作出一幅時空交錯的畫面,令人不禁在其中品味更多細節。
小城三重奏與休止符
「每期團隊都會重新思考能帶給讀者什麼?」倢妤說。第一期以「體驗嘉義的 29 種方式」為題,羅列小城中的獨特體驗;第二期聚焦生態、飲食與文學,連結成嘉義的小城日常百科;第三期則結合嘉義建城 320+1的時間節點,回到城市起點,探討嘉義的文化根基與輪廓。這三期,宛如一段城市的三重奏,引領讀者體驗嘉義獨到的輪普習俗、生態、飲食與歷史不同視角且多元的內容。
《+1+1+1》三期從「體驗嘉義的 29 種方式」到「博覽小城的日常百科」,最後以「回到原點,重新看見嘉義」作為結尾,為這段旅程劃下階段性的休止符,但深入嘉義的腳步並未停下。未來,團隊將持續嘗試不同形式的延伸企劃,無論是策展、跨界合作,或其他可能,都希望持續帶大家看見嘉義小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保持好奇心,才能有更多發現與收穫
談起這段編輯經驗給她最大的感悟,倢妤說:「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就會疑問,進而去探索、思考與感受。」 無論身處哪個領域——創意產業、地方創生還是生活中各種觀察——好奇心都像是一道門,帶人走向新的視野,有了好奇,就會產生疑問,自然而然也會想要去探索、思考與感受。
在日常裡,我們常會不自覺地落入習慣的漩渦而進入自動模式,漸漸忽略了環境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與回應,失去了感受周圍的機會。然而保有熱忱與好奇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刺激,能讓我們持續前行,再次看見那些微小而動人的風景。
《+1+1+1》雜誌簡介
《+1+1+1》是由嘉義市政府攜手平凡製作studio ordinary 共同推出的地方刊物,首刊於2022年發行,至今已邁入第三期。每期雜誌推出後皆引發廣泛關注,期望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小城魅力,同時展現地方出版的全新美學可能。
平凡製作studio ordinary 簡介
根基於台北與嘉義的創意團隊,擅長透過編輯及企劃手法,以刊物及展覽等多元形式,挖掘事物本質,創造觸動人心的體驗。團隊靈活彈性,根據不同專案,匯集各方人才組成任務編組,激盪出內容創意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