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訪:得凱、曉捷 / 編輯:曉捷 / 美編:兪君
嘉義市,一座不大卻溫柔的城市,這幾年正在悄悄改變。在街角的咖啡廳、週末的市集與老屋裡的手作空間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青年選擇在這裡紮根,從理想走向行動。這份轉變,與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發展處推動的「有事青年」計畫息息相關。
本集邀請到嘉義市政府智慧科技發展處管制考核科的科長——陳怡蓉、科員——張容芷與綜合規劃科的科員——魏心慈,一起和我們聊聊嘉義這座剛剛好的城市。
一個讓青年敢做夢、能試錯的實驗室
「有事青年」由嘉義市政府創設,名字來自「青年『有事』、國家就沒事!」的期許。它不只是一個計畫,更是一個打開城市與青年連結的公共平台。從創新孵化、職涯探索、公共參與到創業扶植,這裡鼓勵青年透過各種方式,實踐自己對城市的想像。
「我們希望年輕人不要害怕犯錯,而是從嘗試中學習。」三位市府同仁不約而同地強調。有事青年實驗室因此而生,提供空間與資源,讓想法得以落地,讓年輕人敢於提案、辦講座、辦活動,甚至創業起步。
城市魅力來自「剛剛好」
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嘉義,或選擇從其他城市移居而來。他們看中的是這裡「剛剛好」的節奏:房租不高、生活寧靜、人情溫暖,也還保有可供實驗的空間。嘉義市不像六都那樣繁忙,也不過度觀光化,卻有歷史底蘊與文化紋理,成為適合青年生活與發展的城市。
從節慶到實驗,讓城市與青年共創未來
每年舉辦的「有事青年節」,成為青年展現創意與關注議題的重要舞台。從「實驗新嘉義」到「青春教會我的事」,每一屆主題都觸及不同層面,包含公共空間、內在情緒與生活觀察。像是在中央廣場設置的乒乓球桌,雖是為青少年設計,卻吸引了老少共玩;鄭宜農在城隍廟前唱出台語歌,更成為地方文化與青年能量交匯的時刻。這些活動背後所傳遞的,不只是視覺或節目,而是「城市可以怎麼被使用」的觀念更新。當街道不只是車道,空間不只是景點,青年也就成為了空間的參與者與重新定義者。
讓點子成真:從創意提案到社會實踐
為了進一步支持青年將想法化為實際行動,「有事青年行動競賽」每年召募各式各樣的提案,著重在社會影響力與地方連結,而非商業數據。像「佇嘉木」從攀樹活動走向森林療癒旅遊、「火雞燈」把幽默融入交通安全提醒、「白熊號誌」則將永續議題視覺化。這些計畫都在市府與社區的支持下,一步步從構想走向現實。
「不用一開始就完美,只要你開始,我們就會陪著你一起試。」這句話,說明了政府角色的轉變——從指導者變成陪跑者。
創生之路的現實與挑戰
當然,地方創生不只是浪漫的行動口號。資源不足、執行困難、地方溝通等問題,是青年創生團隊經常面對的課題。然而,也正是這些困難,成為青年練習協作與累積經驗的養分。嘉義市智慧科技發展處與其他局處橫向整合,,從教育、文化到社福提供支持,讓青年能安心留在嘉義市,實驗生活、發展志業。
讓青年站上城市的舞台
「青年是最有力量的一群人,因為你們還有想像的能力。」市府同仁們如此說。一座城市的樣貌,來自人們如何生活。「有事青年」的存在,便是希望透過政策與行動,讓更多青年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想像者成為實踐者。只要願意加入,就有舞台讓你揮棒、讓你出錯、也讓你在這裡長出自己的模樣。
嘉義,我們的選擇
我們來自香港、新竹、台北,卻都選擇在嘉義市生活。這裡有小而美的街區,有人情味的生活節奏,也有願意傾聽青年聲音的城市治理團隊。
嘉義市,不大,卻裝得下夢想。正因如此,這座城市值得我們留下,也值得更多人一起參與、一起打造屬於下一代的「剛剛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