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婕妤 / 美編:芷琳
在嘉義市西區的林森西路上,坐落著一棟1938年的老建築,承載著台灣近百年的記憶。它是一座充滿故事與工藝的空間,是以「花磚」為主題的臺灣花磚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從百年前老屋中回收的上千片花磚,經過「老屋收藏家」徐嘉彬與團隊盡心修復並展示,才讓遊客得以一窺20世紀初台灣生活美學的光景。
什麼是花磚?
花磚,又稱為 「彩繪磚」,是一種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的建材,廣泛應用於1915至1935年間台灣的廳堂、牆面、地板及浴室等建築;它們不僅僅是作為裝飾,更承載著當時人們對富貴、吉祥與幸福的祈願,例如牡丹象徵富貴、百合象徵百年好合、菊花則代表健康長壽。從東西方文化中常見的花卉圖騰,到以瓜果、祥獸為靈感的自然圖樣,都充分展現出台灣傳統文化中圖像語言的豐富性。臺灣花磚博物館也細心整理了不同圖騰背後的寓意及故事,像是佛手柑象徵佛賜福、石榴象徵多子多孫,從生活到信仰,花磚無所不在。
走進臺灣花磚博物館,不僅能欣賞花磚的斑斕色彩與細膩圖紋,更能看見花磚在生活空間中應用,從紅眠床、梳妝台等老傢俱,到窗櫺、牆腳與柱頭的細節,都可以看到花磚的身影。這些排列與設計不只是裝飾,更深深反映了舊時代的節奏與價值觀。
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花磚博物館的誕生,來自對歷史的愛惜與守護。創辦人徐嘉彬原本是工程師,因緣際會接觸到老建材回收後,便開始蒐藏從全台各地拆除的老屋中回收的花磚,經過多年的努力,他與團隊終於將這棟原為德豐材木商行的三層建築修復,並在2017年對外開放,成為臺灣首座以花磚為主題的博物館。從牆面、地磚、家具到燈飾,館內幾乎每一角落都保留了原始樣貌,並以大量花磚作為展示主角。
傳承工藝,也保存記憶
臺灣花磚博物館不僅是展示空間,更是文化保存與技藝傳承的地方。透過清理、修復與展示,讓這些本該消逝於歷史洪流裡的記憶,重新被理解與欣賞;館方也與專家合作,復原當年花磚的製作流程,重現了失傳技藝,並開發具實用性的復刻商品,讓花磚文化延伸至生活用品與室內設計,讓工藝得以延續。透過這些花磚,我們看見的不只是色彩與圖案,更是一段訴說台灣歷史的故事。
每一位走進花磚博物館的人,心中留下的感動都有所不同。有些人看見了記憶、有些人發現了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