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訪、編輯:欣柔、欣妤 / 美編:乃心
銀色大門的起點:從阿雲嬤開始的關懷故事
銀色大門的故事,始於執行長同時也是創辦人之一的孫士姍,在大學時期擔任志工所遇到的服務對象——阿雲嬤。阿雲嬤每日拿到便當後還需到醫院洗腎,她因此特別關心她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某次發現阿雲嬤的便當一直放在門口沒被食用,透過窗戶查看才發現阿雲嬤一直躺在床上,覺得情況不對的她急忙通報社工和救護人員,才及時救回了肝昏迷的阿雲嬤。這件事讓她深刻體會到,送餐不只是送食物,還是長輩們生活中的第一線關懷。
銀色大門希望透過送餐,為身體不便的長輩提供送餐到府的服務,並且成為輔助照護的前哨。「送餐人員是長輩們可以對話的窗口,亦是觀察他們健康狀況的前線。」為了改善送餐服務的效率,他們開發了專屬平台,讓送餐人員即時回報長輩狀況,避免資訊延遲。
此外,她提到自己在過去送餐的經驗,給需要低蛋白飲食的阿雲嬤送了高鹽高蛋白的排骨便當,讓她開始思考,「送餐不該只是吃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正確。」為符合此理念,銀色大門推動 「飲食質地分級」 制度,依據長輩的吞嚥能力,提供不同軟硬度的合適餐點。這種作法在日本已相當普遍,儘管台灣尚未普及,但銀色大門希望成為推動者,讓長輩們有更多合適的飲食選擇。2019年,銀色大門與嘉義知名店家——林聰明砂鍋魚頭合作,為長輩調整出低鹽低油版本的經典菜色,除了讓長輩們感受到在地美食,同時也能對食物感到期待,而非只是單純充飢。而銀色大門的定位不只是餐點配送,更是串聯基金會、長照機構和醫院的平台,透過雲端系統整合資源,提供更及時的照護服務。她期盼:「我們能成為那個控制雲端,讓大家的系統都是銀色大門,使服務更精準、長輩更有保障。」
打造永續善循環的社會企業
銀色大門由兩個組織構成:非營利的「社團法人銀色大門老人福利協會」與營利的「銀色大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協會的核心服務是「送餐媒合」,透過科技與資源的整合,為長輩挑選合適的餐食與外送員,確保他們獲得溫飽與關懷。公司專注於App系統開發與銀髮電商,協會則負責公益捐款與財務揭露,兩者相輔相成,打造一個能長久且永續運作的社會企業架構。
協會資金大多依賴政府補助與民眾捐款,約60%為民間捐款,40%來自政府支持;其餘則為電商收入、系統維護費與ESG合作計畫等零散來源。銀色大門不想以賣慘的形象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是希望透過溫暖且具有內容深度的內容來與大眾對話,像是討論「長輩該吃什麼才更好吃」、「送餐員的日常」與「第一線的挑戰」,讓捐款者更認識服務背後的價值。更值得讚許的是,公司承諾盈餘的2% 將回饋給協會,去年實際捐贈的金額已超過此比例,展現實踐初心的行動力!在推廣品牌與拓展影響力方面,銀色大門與行銷公司合作,透過KOL、拍攝Reels等短影音增加品牌影響力並以「長輩飲食議題」傳遞價值。
門後,改變的契機
「我認為,想放棄的時候,往往就是該改變的時候。」孫執行長在訪談中坦言。從2019年開始穿梭嘉義街頭,銀色大門走進了無數長輩的家,也走過許多讓人想停下腳步的時刻。她分享,最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面對第一位「自費個案」的經歷,當時他們收到來自新北新店的訂單,但當時銀色大門還沒有完善的系統和足夠的外送資源,只憑藉一股「不想讓第一位客戶失望」的意志,她騎車來回超過50公里親送餐點。
這次的疲憊讓她曾一度動念放棄,但也正因如此,她開始思考:「如果能有一鍵轉單,甚至自動媒合外送員的平台,會不會就不用靠人情與疲勞苦撐?」銀色大門不再執著於每件事都親力親為,而是專注於扮演穩定的平台角色,讓地方單位各自發揮所長,為長輩提供最即時的照護與餐食。
儘管曾有過遲疑、想放棄的低潮,但也正是這些難題,讓銀色大門一次次找到改變與創新的方向,走進每一扇門的背後,不只是溫飽的送達,更是一段段願意不斷修正、前行的旅程。
陪伴不只是時間的延長,實踐真正有感的陪伴
孫執行長回憶2020年曾嘗試找學生每天下午到長輩家中陪伴一小時。她觀察到,比起硬性安排陪伴時間,將學生的專業帶入長輩家中,反而讓互動更自然,並且減少長輩因行動不便產生的社交壓力。與其將長輩「帶出來」,銀色大門更傾向把資源「送進去」,依據長輩的身心狀況設計適合的交流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壓力。這也說明為什麼目前的送餐模式仍以短時間交流為主,其實背後包含許多對長輩的「尊重」與「理解」。
「換個角度想,有人真的想每天讓一個陌生人花一個小時陪自己吃飯嗎?那其實會蠻尷尬的。」對她來說,陪伴並不是單純把時間拉長就夠了,而是要找到對彼此都舒服的互動方式。銀色大門並不追求表面上的「多陪一點時間」,而是在意這幾分鐘是否真的帶來連結與溫度。
從選店到送達,每一步都為長輩而走
銀色大門的送餐服務從嘉義延伸至台北等地區。前期挑選合作店家的方式,會先從Google評論中篩選出評價不錯的餐廳,再主動聯繫是否有合作意願,若餐廳願意加入,他們必須透過銀色大門的平台了解每位長輩的飲食需求與限制。隨著協會越來越穩定後,銀色大門則會依優先順序,先後考慮醫院、長照機構、社區據點,最後才是一般餐廳,並要求所有供餐單位都需投保產險,以保障長輩的飲食安全。
送餐人員的來源非常多元,有從過往在臉書社團招募的夥伴,也有和當地就業中心媒合的居民,有些媽媽在育兒階段時間較彈性,就能投入每天四小時的配送工作,既創造就業機會,也解決偏鄉配送難題。此外,他們也會串接外送平台系統做合作,當銀色大門後台發出訂單,平台能即時回應並安排外送員。不過此方法並非主力,因為偏鄉地區仍缺乏外送平台服務,加上平台費用較高,因此銀色大門更重視在地人力的培養,期望建立長遠且穩定的配送人力網。
讓高齡者也能享有有尊嚴、有選擇的日常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銀色大門不再只提供送餐服務,而是持續思考如何串連起完整的支持網絡。孫執行長分享,創業初期便意識到,營養師的專業是守護長輩健康飲食的關鍵,因此她一通一通打電話,最後與嘉義的雅禎營養諮詢機構合作,攜手建立「遠距營養師制度」,協助評估每位長輩的身體狀況與飲食禁忌,讓服務更具個人化與安全性。
「飲食的尊嚴和自由程度,就應該像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一樣自然且理所當然。」對銀色大門來說,最大的價值在於「讓長輩也能保有選擇的權利與生活的尊嚴。」因此,他們不僅提供送餐服務,未來也將持續拓展到職能治療、運動陪伴,甚至讓糖尿病長輩也能安心吃到蛋糕,致力推動一個更貼近真實需求的銀髮友善社會。
談到人力需求的挑戰,她指出關鍵在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台灣有許多退休族群仍願意參與工作,只要工時具有彈性、地點熟悉,便能促成人力投入。她期待銀色大門的服務能變得更「精緻」,不只是一份餐點,服務的內涵會變得更豐富,讓每一位長者的生活,都能多一點期待、多一點選擇。
每個人都能是行動的力量,學生也有適合的參與方式
對經濟還不寬裕的學生來說,支持銀色大門並不只有捐款一途。孫執行長表示,過去銀色大門曾與嘉義大學合作開設「一日送餐體驗課程」,由學校補助經費讓學生透過實際行動參與其中。她相信,每個系所都有可能與銀色大門的服務找到連結點,關鍵在於如何發揮自己的專業。
行銷相關科系的學生可以擔任「特派小記者」,採訪送餐大使、剪輯影音,讓更多人看見長輩的故事;社工、護理相關科系則能深入第一線參與服務,學習與長輩相處的方式;營養、食品或餐飲科系的學生,可以思考如何讓糖尿病長輩也能安心吃甜點,從食物設計出發,改善長輩的飲食選擇。
「對我來說,不是捐多少錢,而是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靠近這個議題,找到可以貢獻的點。」她眼神堅定地說道,在銀色大門的世界裡,只要願意跨出一步,每個人都能是溫暖的一份子。